秋分時節,金風送爽,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。豐收節是活躍城鄉市場、促進居民消費的重要平臺,而電商平臺的深度參與,讓這份豐收的甜蜜跨越山海,成為農民增收、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。從各類平臺的豐收專場,到農產品溯源系統的廣泛應用,數字技術正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融入農耕文明,讓億萬農民在豐收季實實在在嘗到數字紅利的甜頭。
直播電商助力豐收節,一頭連著田間地頭,一頭連著消費市場,讓好農貨走出田間地頭。今年豐收節期間,多家電商平臺紛紛開啟豐收節專題促消費活動。為了幫農特產實現從“產得出”到“賣得好”,電商平臺不僅提供消費補貼、流量支持,還為農民合作社、家庭農場主提供入駐輔導與運營幫扶。據農業農村部披露,近年來,金秋消費季作為豐收節重點活動,已累計帶動銷售農產品超1300億元,成為活躍城鄉市場的“大賣場”。
過去,深山里的優質核桃可能因銷路狹窄爛在枝頭,如今通過直播專場,一場就能賣出數萬斤;曾經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的生態大米,借助平臺溯源專區,短短幾天就被城市消費者搶購一空。電商平臺用數字化的“毛細血管”,打通了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,讓農民的辛勤勞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。
電商培訓賦能農民主體,讓數字技能成為增收新本領。豐收節的核心是農民,電商助力豐收的關鍵,在于讓農民從“會種地”變成“會賣貨”。今年豐收節突出農民主體地位,各地依托文化科技衛生“三下鄉”活動,為農民開展全方位電商培訓,從賬號注冊、產品上架到直播技巧、客戶維護,手把手教農民玩轉數字工具。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底,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.52萬億元,越來越多農民通過電商培訓掌握了數字技能,成為“了不起的新農人”。電商培訓不僅授人以魚,更授人以漁,讓農民從數字經濟的“旁觀者”變成“參與者”,真正掌握增收致富的主動權。
電商平臺助力農業品牌建設,撬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。贛南臍橙、東港草莓、阿克蘇蘋果、陽澄湖大閘蟹、海南文昌雞、平涼紅牛……打開購物網站,只需一鍵加購,各地的土特產就能跨越千山萬水來到消費者的餐桌。今年豐收節期間,電商平臺廣泛應用農產品溯源系統,通過二維碼、區塊鏈等技術,記錄農產品從種植、加工到運輸的全流程信息。消費者掃描溯源碼,就能看到農產品的生長環境、施肥記錄、檢測報告,吃得放心,買得安心。“好品質才能賣好價錢”,乘著品牌建設之風,我國特色農產品出山出海,走進更廣闊的市場,步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,推動農業從“數量型”向“質量型”轉變。
從電商專場到技能培訓,從溯源系統到城鄉聯動,電商模式為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注入了強勁的數字動能。在“十四五”規劃收官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節點,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是拓寬農產品銷路的工具,更是激活鄉村振興的“新引擎”。
未來,相信隨著數字技術進一步向農村滲透,電商與農業也會融合得更深更緊密,必將有更多農民在豐收里收獲數字紅利,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,也讓農業強國的夢想一步步照進現實。
來源:人民網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













.jpg)




